搜尋此網誌

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四隻小天鵝

四隻小天鵝(4 little swans),是芭蕾舞劇天鵝湖(Swan Lake)中很經典的一段舞蹈,在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輕快優美的旋律當中,四位芭蕾舞者整齊劃一的動作,展現四隻小天鵝的俏皮性。而後,這支舞碼也成為其他舞團改編的作品,並呈現截然不同的舞蹈風格。


下面四個不同版本的四隻小天鵝,是否也給你帶來不一樣的觀賞感受呢?




原始正常版


 





 男生現代芭蕾版~~MAN!


 





搞笑版~~^_^


 



用手跳的~沒看過吧!


 


 





2010年2月26日 星期五

"萌舞劇場"立案完成了~~



過年後的另一個好消息,就是"萌舞劇場"的立案已經通過了~~


目前在台北縣教育局的查詢網站:台北縣短期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
http://bsb.edu.tw/afterschool/?usercity=21


已經可以看到...


正式名稱:私立萌舞劇場戲劇舞蹈短期補習班


"府教社字第0990075291號"


2010年2月10日 星期三

第38屆洛桑國際芭蕾大賽 男舞著首度多過女舞者


【中央社╱日內瓦1日專電】

旨在發掘舞蹈新秀的洛桑國際芭蕾舞大賽舉辦38屆以來,首度出現從初選到得獎都是男多於女。主辦單位歡迎這項顯然與社會觀念有關的轉變。


本屆洛桑大賽(Prix de Lausanne)從1月26日進行到31日,優勝的7名舞者,有5名是男生,包括第一名。原本的入選81名裡,就有43名男生;進入決賽的20名則有14名男生。


評審團主席安德森(Frank Andersen)在記者會上說,「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我們認為非常棒;這代表男生跳芭蕾舞不再像以前一樣,會被覺得『怪怪的』,現在他們受到敬重」。


藝術委員會主席布羅克斯(Wim Broeckx)說,風氣的轉變,部分跟「舞動人生」(Billy Elliot)這部電影以及更早麥可傑克森大紅以來帶動舞蹈風潮有關;即使流行舞蹈與芭蕾舞有別,但「人們逐漸認識到,跳舞不是簡單的事,要跳得好需要一定程度的教育跟訓練」。


「舞動人生」是2000年的英國電影,描述一名生長在英格蘭北部工人家庭的男孩立志學芭蕾,從遭遇父親不諒解與同伴嘲笑等挫折困頓,到終於大放異彩。


洛桑大賽創立於1973年,用意是發掘15歲到18歲的優秀年輕舞者,幫助他們進入世界一流的芭蕾舞團或學校。安德森說,「所以評審的重點不只是舞者現有的表現,還有潛力」。


他說,當通過錄影帶評選的入選舞者來到洛桑,評審會貼近觀察他們幾天以來的上課跟練習,以更密切了解他們的潛力。比賽獲勝的獎賞則是知名舞團或學校提供的見習或獎學金。


安德森並指出大賽另外兩項趨勢,一是對當代芭蕾的重視增加,因為這也是全世界的趨勢;另一是來自亞洲尤其中國,以及南美的舞者增加,改變歐美獨大的傳統。


這次進入決賽的20名中有5名是中國舞者,昨天的決賽後並安排一場上海舞蹈學校的表演。但中國舞者並未進入7名優勝。第一名是就讀休士頓的班.史蒂文生芭蕾舞學院(Houston Ballet Ben Stevenson Academy)的18歲阿根廷男生阿姆查斯特基(Cristian EmanuelAmuchastegui)獲得。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過度溺愛 養出過度追求者


【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性騷擾防治法實施將滿4週年,現代婦女基金會在4日舉行記者會,呼籲民眾重視過度追求演變成性騷擾的現象。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表示,過度追求者通常在家庭的溺愛下長大,由於挫折忍受度低,因此往往不相信對方不願接受自己。



楊聰財曾處理過一件職場過度追求的案例,一位25歲男子為追求愛慕已久的女子,使出恐怖苦肉計。這位追求者找醫生拔牙,並將牙齒連同追求的情書一起寄給對方,表達「沒齒難忘」的愛意,但瘋狂的舉動卻讓被追求者感到恐懼。這位追求者的父母認為兒子被愛沖昏頭,才把兒子帶去就診。這個案例就是「過度追求症候群」的典型寫照,追求者整天只想如何接近對方,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楊聰財表示,過度追求者的人格特質通常有戲劇性格,包括運用各種手段吸引別人注意,除了拔牙,還有剁手指、自殘之類的行為。過度追求者也有自戀性格,認為自己一定有讓別人愛上的致命吸引力,同時有極強的佔有慾,只要看上目標,一定要到手才甘心。


嚴重的過度追求者,還會產生愛情妄想症。楊聰財表示,例如明明對方已經拒絕,或是根本沒有回應,但還是會自圓其說,認為對方對自己有意,甚至認為對方已經跟自己在一起。日前大陸曾出現一位劉德華的瘋狂影迷,不但要老父賣腎讓自己追星,更有自殺行為,像這樣的人就有明顯的愛情妄想症。


楊聰財更指出,很多過度追求者都成長在充滿溺愛的家庭。從小要什麼有什麼,長大之後要追求異性,就認為對方不可能拒絕;加上從沒遭遇過失敗與挫折,更容易以不擇手段的方式追求他人。楊聰財憂心,現代社會普遍少子化,父母溺愛小孩的情況愈來愈普遍,未來過度追求者的人數只會不斷往上增加。


 


長期關注校園性騷擾的輔仁大學法律系教授吳志光則表示,現在的國中生大約3到4成有交往異性朋友的經驗,而且曾有調查顯示,國中生最需要協助的問題就是「如何與異性相處」及「如何處理感情困擾」。但愛情問題往往都不受到校方及家長的重視,反而不斷要求學生以學業為重,甚至禁止國中生談戀愛。因此,學生在青少年時期沒有正確的管道學習與異性相處,只能從同儕或電視偶像劇中模仿,學習不適當的追求方法,這樣的現象也相當令人憂慮。


(台灣立報)




古典芭蕾小知識

古典芭蕾的歷史約有五百年,是沿襲宮廷芭蕾的各種技法與表現方式,雖經過了不斷地改變和革新,在19世紀形成的新流派芭蕾舞


它給人的基本印象是:


 


1.女舞者穿著有裙子的舞衣。


2.一般都採用童話傳說或神話等的故事題材為情節。


3.音樂多是舞曲甚至名曲,尤其是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劇組曲。


4.男舞者很多時輔助女舞者作出漂亮的技巧動作。


 


事實上,古典芭蕾尚有浪漫派與古典派的區分。前者專指十七十八世紀的舞劇《吉賽爾》。後者為十九世紀的舞劇,如《天鵝湖》。兩者較明顯的差別在於舞者所穿的舞衣之不同,古典派的舞衣為紗質的短裙,稱為classical tutu,舞鞋質地較軟;而浪漫派的舞裙長及膝與踝之間,稱為romantic tutu,舞鞋為硬式,便於舞者跐立。


除此之外,古典芭蕾依動作又可分為快舞與慢舞。快舞孕育於義大利,最大特色是跳躍與旋轉,專指男舞者與女舞者隨著迅速的音樂踴舞的舞蹈,所有活潑迅速而華麗的舞蹈均屬之。慢舞孕育於法國,是法國舞蹈的最大特徵,舞者以緩慢的動作,或以單腳支立平衡身體,構成優雅曲線之舞步與舞姿等均稱為慢舞,這種舞蹈充滿了纖細的美感。


在古典芭蕾舞劇中,通常以慢舞來表現男女的情愛場面,如天鵝湖中的第二幕公主與王子的雙人慢舞。慢舞基本上是屬於女性的舞蹈,而男舞者只是支扶女舞者的陪襯而已,對於女舞者來說,無非是一個呈現其舞藝與優美曲線的大好機會,而此時表現身體的平衡更顯得格外重要。


如今快舞與慢舞雖以交互使用,但仍可視其強調的程度,來分辨義大利派的華麗與法國的浪漫氣質。


 


技巧


傳統的芭蕾舞技巧是一個嚴格的體系。最基本的審美特徵是對外開、伸展、繃直的追求,包括腳的五種基本位置,三種基本舞姿,腿的伸展、射擊、打開、屈伸、抬腿、踢腿、和劃圓圈等動作,還有各種舞姿的跳躍、旋轉和轉身,各種舞步和連接動作。將其按特定的結構手法編排、組合,就能創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藝術形象。


 


三大芭蕾舞是由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譜曲的三部芭蕾舞曲作品,分別為《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鉗》。它們可說是古典芭蕾舞團必演的經典劇目。


 


芭蕾舞裙


由幾層薄紗打褶重疊而成,有長短之分。短裙或薄紗向四周伸展的裙多出現在古典芭蕾,如《天鵝湖 》中天鵝的服飾。長裙則多出現在浪漫芭蕾,如《仙凡之戀》之中的仙女。


 


髮式


古典芭蕾的女演員一般把長頭髮挽成一個髻,這樣脖子和頭部的線條就會顯得更清晰。


 


舞鞋——軟底鞋


用柔軟的薄皮革或帆布製成,以較緊的包住腳為宜。男演員穿標準舞鞋,個別男演員在表演特定人物時也使用腳尖舞鞋。腳尖舞鞋用以支撐女演員長久地站立和腳尖行走、跑和跳。腳尖舞鞋是在普通舞鞋的鞋尖部分增墊棉花、松香或輕質木楦,並在鞋尖上用線縫衲多次而成。對提高和豐富女子舞蹈的技巧和表現力,塑造浪漫主義芭蕾的輕盈欲飛的仙女和精靈的形象有很大幫助。


 


形式


舞劇芭蕾、歌劇芭蕾、交響芭蕾、音樂芭蕾


 


風格流派


早期芭蕾、宮廷芭蕾、古典芭蕾、浪漫芭蕾、仿古芭蕾、現代芭蕾


 


技術流派


義大利派芭蕾、法國派芭蕾、俄國派芭蕾、英國派芭蕾、丹麥派芭蕾、美國派芭蕾


 


關於戲劇二三事(二)

目前主流的戲劇通常指的是西方觀念為主的「話劇」藝術(※注一),表演藝術隨著西方現代戲劇在導演以及演員訓練體繫上的實踐,戲劇理論逐漸從戲劇文本的討論擴大到劇場整體,進而產生「場面調度」等新觀念。其中,比較著名的提法是20世紀70年代英國戲劇導演彼德·布魯克在其專著《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中提出的觀念:


「一個演員,走過一個空蕩蕩的舞台,這就是一齣戲的全部。」


無論戲劇一詞如何定義,只有滿足以下的條件,才可視為一次戲劇活動。
1.戲劇交流的兩個參與者:觀眾與演員。
2.觀眾與演員必須同時在場。
3.戲劇事件發生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內。
4.戲劇交流的話題是關於一個虛構世界中的事件,由演員扮演其中的人物。
5.演員與觀眾共享一套「遊戲規則」(即符號學中的信碼代號)。
6.戲劇事件是審美事件,參與者不僅關心故事世界的信息,也關心傳達信息的形式。


只要是一個空間,便可以成為戲劇演出的場所,一般稱為「劇場」。歷史上,有許多專門供戲劇活動使用的場所,有的在戶外、有的在室內。這些專供戲劇演出的場所包括劇場、戲院、舞台等。


在中國古代,所謂的舞台最早是用在歌舞儀式上,舞者進行儀式時所站的一塊以土推成的高台,隨著戲劇發展逐漸成熟,而出現了戲棚、戲台、戲亭、勾欄等演出場所。


西方戲劇的演出從希臘的露天劇場、古羅馬的圓形劇場(即「角斗場」),發展到近世的「鏡框式舞台」,適合先鋒實驗戲劇演出的「黑匣子」(Black Box;或作黑盒、黑箱)、「小劇場」(Experimental Theater)等。


目前多以演員稱呼戲劇中的表演者。在中國歷史上,還有許多稱呼戲劇表演者的稱呼,例如戲子、優伶、娼優、伶人、散樂 等,而因為在中國過去戲劇的表演者身份並不高,這些稱呼許多也有著刻意貶損的意味,而以「娼」稱呼戲劇表演者,固然是因為表演者是歌者,但是在歷史上有長的時期戲劇表演與娼妓之間的確關係密切。


而戲劇表演者所組成的組織,多稱為戲團,過去多稱為是戲班,而如果是某一戶富有人家自己經營,為了自己的娛樂所訓練出的戲班,叫做家班,家班在明代之後普遍。


(注一):嚴格來說,中國沒有西方定義的「話劇」,因為傳統的中國戲劇為一種有劇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綜合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的綜合藝術形式,也就是戲曲曲藝。目前所謂的戲劇(主要指話劇)都是在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觸後所產生的產物。


關於戲劇二三事(一)

戲劇有四元素,包括了「演員」、「舞台(表演場地)」、「觀眾」和「故事(情境)」,而在這四元素裡,「演員」是四元素中最重要的,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須具備扮演的能力,戲劇與其他藝術類最大的不同之處便在於扮演了,透過演員的扮演,劇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張,如果拋棄了演員的「扮演」,那麼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戲劇。

        「 戲劇是演員在舞台上當著觀眾的面表演一個故事 」
                —漢彌爾頓.C.M(Hamilton.C.M)

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由於文化背景的差別,不同文化所產生戲劇形式往往擁有獨特的傳統和程式,比如西方戲劇、中國戲曲、印度梵劇、日本能樂、歌舞伎等。


現代的戲劇觀念強調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統一表現以實現綜合的藝術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員、舞台、道具、燈光、音效、服裝、化妝,以及劇本、導演等的一切總稱,也包括台上演出與台下互動的關係(一般稱為「觀演關係」)。


中文戲劇一詞的字源來自於「南戲北劇」的合稱,戲指的是戲文,劇指的是雜劇,是在元代以前在中國南方與北方不同的政局與文化環境下,所形成的不同表演藝術,將兩者合稱則是明代以後才出現的用法。


世界各國語文中與「戲劇」一詞將近的詞彙囊括的範圍不一,例如在印度文中的lila一詞除了是戲劇之外,也包含舞蹈、運動競賽等意義。但是幾乎世界各國語文中與「戲劇」相關的詞彙,幾乎具備與「遊戲」類似的意義,例如在英文中將一部劇作稱為是play(通常指有劇本有對白的戲劇)。中文中「戲劇」的「戲」,也帶有「遊戲」的意義。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戲劇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種類:
按容量大小,戲劇文學可分為多幕劇、獨幕劇和小品;
按表現形式,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默劇等;
按題材,可分為神話劇、歷史劇、傳奇劇、市民劇、社會劇、家庭劇等;
按戲劇衝突的性質及效果,可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Alessandra Ferri & Sting

 
Alessandra Ferri & Sting 合作的MV,


 Alessandra Ferri1963年生於米蘭,15歲便考進Royal Ballet School1980年加入Royal Ballet1985年成為ABT首席舞者,2007623日最後一場演出正式宣布退出舞蹈生涯。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萌舞劇場的新招牌出爐囉~~


芭蕾舞簡史


芭蕾藝術孕育在義大利,誕生在十七世紀後期路易十四的法國宮廷,十八世紀在法國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紀末期,在俄羅斯進入最繁榮的時期。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潮影響下的人們開始重視人體本身的價值和作用,從而推動了社會的經濟、科學和文化的迅猛發展。而在文藝復興的搖籃“義大利”,王公貴族競相把藝術做為炫耀自己的權勢與擴大政治影響的工具和手段,他們不惜鉅資相互攀比,相互競爭,因此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芭蕾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下,在古樸的民間舞的基礎上,從一種遊戲性質的舞蹈開始在義大利宮廷中逐漸形成一種具有確定風格、舞步與技巧的藝術形式。


那時的芭蕾作為一種簡單的娛樂形式由王公貴族在各種宮廷慶祝活動和宴會上親自表演,因此也叫“席間芭蕾”。1489年,米蘭公爵的婚禮上演出的《宴會芭蕾》就是他的代表。與此同時宮廷裏出現了一種新的職業—舞蹈大師。 15世紀末法蘭西國王理查八世率軍來到義大利時驚喜地發現了這種優美、豪華的“席間芭蕾”,於是法國人將芭蕾藝術連同義大利的藝術家一起“引進”到了法國,1581年法國王后路易絲的妹妹的婚慶上演出的《皇后喜劇芭蕾》是歷史上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劇。此劇由義大利音樂家和舞蹈教師貝爾焦約索(15??——1587)後改名“博洛耶”編導的。


 芭蕾舞在17世紀成為了法國宮廷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路易十三、路易十四都酷愛芭蕾,並親自參加演出,特別是“太陽國王”路易十四對芭蕾的喜愛簡直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他先後在26部大型芭蕾中擔任主角,並組織了三位元藝術大師——呂利、莫里哀和博尚專門負責芭蕾藝術的創作和演出並形成了新的芭蕾形式“幕間芭蕾”。1661年他下旨創辦了芭蕾史的第一所舞蹈學府—皇家舞蹈學院,開始對舞蹈訓練進行規範化的研究整理工作。芭蕾舞的腳的5位及其手位都是那時確定下來的並一直沿用至今。


17世紀後半葉芭蕾藝術走出宮廷,登上了舞臺,開始成為劇場藝術。於是首批專業芭蕾舞演員也應運而生了。但那時的女主角都是由男演員扮演的,直到1681年在巴黎歌劇院上演呂利的《愛情的勝利》中,芭蕾舞女演員才首次登臺亮相,而扮演女主角的拉•芳登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女芭蕾演員(Ballerina)。而後慢慢的便出現了我們所現在見到的女演員所穿的“足尖鞋”.


法語 ballet一詞,源于古拉丁文 bal-lo,原只有跳舞或當眾表演舞蹈的意思,並不具有劇場演出的含義。芭蕾作為一種舞臺藝術,孕育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形成於17世紀的法國宮廷,芭蕾史上稱之為宮廷芭蕾。它實際上是在一個統一的主題下,具有鬆散結構的舞蹈、歌唱、音樂、朗誦和戲劇的綜合表演,由專職的宮廷舞師設計,國王和貴族大臣擔任演員,女角色也由男子扮演,演員戴有皮制面具,故又稱假面芭蕾。1661年,法王路易十四下令建立巴黎皇家舞蹈學院,大大促進了芭蕾的發展。此前宮廷芭蕾是在皇宮中央大廳表演,宮廷顯貴和貴婦環繞在大廳周圍觀看。


17世紀70年代的芭蕾演出開始使用黎塞留主教宮廷劇場,這使演出場地和觀眾角度發生了變化,舞蹈技術、審美觀點也發生了變化。由於演員要面向觀眾,故而站立的姿勢越來越外開,因此而確定了腳的 5個基本形態和位置,這成為芭蕾技術發展的基礎。專業演員這時也應運而生,並逐步取代了王公貴族業餘演員,職業女演員也開始出現。芭蕾已從一種自娛性的社交活動變為劇場表演藝術。一直到18世紀中葉,芭蕾的演出一般是加在歌劇中的場面,是比較單純的表演,被史學家稱為歌唱芭蕾。J.-G.諾韋爾在1760年發表的《舞蹈與舞蹈書信集》首次提出“情節芭蕾”的主張,強調芭蕾不只是形體的技巧,應該是戲劇表演和思想感情交流的手段。這一理論推動了芭蕾的全面改革,芭蕾在內容、題材、音樂、結構形式和服飾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成為一種獨立的以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舞臺藝術。這使芭蕾能完整地表現戲劇作品,塑造人物形象。


19世紀後期,芭蕾已出現交響化的發展傾向,20世紀現代舞發展起來之後,受其影響,芭蕾中也湧現出大量表現情緒、哲理或解釋音樂的作品。 芭蕾發展史上,有兩種主要美學觀點一直在起作用。一種觀點認為,芭蕾是“純粹的舞蹈”。它完全著眼於芭蕾的形式美,幾乎完全不考慮其內容,這導致追求高超的技巧和場面的華麗。18世紀中葉以前,這一觀點占統治地位。而另一種觀點則強調芭蕾是“ 戲劇性舞蹈 ”,它始於諾韋爾。這種觀點認為,“情節和舞蹈設計要保持統一,有合乎邏輯、明白易懂的故事作為中心主題,和情節無關的獨舞和舞蹈片斷都得取消”,舞劇“不僅是舞蹈技術光輝奪目,更須通過戲劇性表現,從情緒方面感動觀眾”。這一觀點至今仍具有主導作用。20世紀以來,在不斷湧現優秀的戲劇性芭蕾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注重形式美的無情節芭蕾。隨著人們審美趣味的提高與多樣化,這兩類作品都受到觀眾的歡迎。在各種現代文藝思潮的影響下,芭蕾的風格日益多樣化,各類作品日益豐富多采。



資料來源:轉貼自:中國芭蕾網
http://www.chinaballet.com.cn/ReadNews.asp?NewsID=576